三十六计

第一套〖胜战计〗

第01计 瞒天过海

通过伪装和欺骗掩盖真实意图,利用对方的麻痹大意,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。

原文

“备周则意怠,常见则不疑。阴在阳之内,不在阳之对。太阳,太阴。”

释义

典故

“瞒天过海”的典故源自唐太宗李世民征讨辽东的故事。唐太宗率军来到海边,面对茫茫大海,不知如何渡过。薛仁贵扮成豪民,邀请太宗进入用彩幕遮蔽的营帐饮酒作乐。太宗在帐中畅饮,不知不觉中船只已悄然出海,待他发现时,大军已成功渡海。

核心要点

  1. 伪装与欺骗:通过伪装手段迷惑对方,让对方放松警惕。
  2. 示假隐真:将真实意图隐藏在公开行动中,使对方难以察觉。
  3. 出其不意:在对方毫无防备时采取行动,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。

应用场景

“瞒天过海”常用于军事和战略中,通过伪装和欺骗掩盖真实意图,使对方放松警惕,从而在关键时刻取得胜利。例如,隋朝大将韩擒虎在伐陈时,通过多次伪装调动兵力,使陈朝放松警惕,最终成功渡江攻占南徐州。

现代启示

“瞒天过海”虽然是一种兵法策略,但在现代社会中,其核心思想:伪装、欺骗和出其不意。仍具有借鉴意义。例如,在商业竞争中,企业可以通过伪装手段掩盖真实的战略意图,迷惑竞争对手,从而在市场中占据主动。

第02计 围魏救赵

避实击虚、迂回作战

原文

共敌不如分敌,敌阳不如敌阴。

译文

进攻兵力集中、实力强大的敌军,不如设法分散其兵力后再攻击;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,不如攻击其薄弱环节来得有效。

典故

公元前354年,魏国大将庞涓率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,赵国形势危急,向齐国求救。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将,孙膑为军师,出兵救援。孙膑建议不直接进攻魏军围困的邯郸,而是直奔魏国都城大梁,迫使庞涓回师救援,从而解救赵国之围。

齐军在孙膑的指挥下,迅速进军大梁,占据魏国交通要道,冲击其守备空虚的后方。庞涓果然如孙膑所料,放弃邯郸回师救援。齐军在桂陵设伏,大败魏军。此战不仅解救了赵国之围,还使魏军遭受重创。

核心要点

  1. 避实击虚:避开敌人的强大之处,攻击其薄弱环节。
  2. 迂回作战:通过攻击敌人的后方或要害,迫使其分散兵力,从而解除对盟友的威胁。
  3. 攻敌必救:抓住敌人的弱点,迫使敌人回援,从而在运动中消灭敌人。

应用场景

“围魏救赵”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,还广泛应用于商业竞争、外交博弈等场景。例如:

现代启示

“围魏救赵”的核心在于灵活运用迂回战术,避免正面硬碰硬,而是通过攻击敌人的弱点,迫使其分散力量,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。这一策略提醒我们在面对强大对手时,要善于寻找对方的薄弱环节,利用逆向思维,从侧面解决问题。

第03计 借刀杀人

通过借助第三方力量或利用敌人内部矛盾来达到消灭敌人的策略。

原文

敌已明,友未定,引友杀敌,不自出力,以《损》推演。

释义

当敌人的意图已经明确,而盟友的态度尚未确定时,可以利用盟友的力量去消灭敌人,自己不必直接出手。这是根据《易经·损》卦的原理推演而来的计策。

典故

  1. 春秋时期子贡借吴国之力伐齐
    春秋末期,齐国攻打鲁国,鲁国实力不敌。孔子的弟子子贡通过游说,劝说齐国相国田常不要攻打鲁国,而是转而攻打吴国,利用吴国的力量牵制齐国,最终达到保全鲁国的目的。

  2. 三国时期刘备借孙权之力破曹操
    曹操统一北方后,挥师南下,刘备实力弱小,难以抵挡。刘备联合孙权,借助孙权的力量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,从而保存了自己的势力。

  3. 苏秦借齐闵王之手报仇
    战国时期,苏秦在齐国被刺客刺杀,临死前他建议齐闵王将他的头颅悬于城门,声称其为燕国反间,诱使刺客领赏,最终齐闵王抓住刺客并处死,苏秦借此报了仇。

核心要点

  1. 利用第三方力量:自己不直接出手,而是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去攻击敌人,以保存自身实力。
  2. 制造矛盾:通过巧妙的手段,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,使其自相残杀。
  3. 保存实力:避免直接冲突,降低自身风险。

应用场景

  1. 军事领域:通过联合第三方势力,牵制或消灭强大的敌人。例如,二战中苏联借助德国进攻波兰,保存自身实力。
  2. 商业竞争:企业可以通过联合竞争对手的对手,间接打击竞争对手。
  3. 人际关系: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,通过第三方的力量解决问题。

现代启示

“借刀杀人”是一种高明的策略,但在现代社会中,其使用需要谨慎。它既可以用于正当的策略,也可能被用于阴险的手段。在商业和人际关系中,应避免使用这种手段去陷害他人,而是可以借鉴其智慧,通过合作和联盟来解决问题。

第04计 以逸待劳

通过养精蓄锐、积极防御,等待敌人疲劳或失误后再发起攻击,从而取得胜利。

原文

困敌之势,不以战;损刚益柔。

译文

迫使敌人处于困顿的境地,不一定要直接出兵进攻,而是通过消耗敌人的力量,使其由强变弱,我方则由弱变强,最终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。

典故

  1. 孙膑马陵道伏击庞涓
    战国时期,魏国大将庞涓率军攻打韩国,齐国派孙膑率军救援。孙膑没有直接与魏军交战,而是直奔魏国都城大梁,迫使魏军回师救援。庞涓回师途中,孙膑在马陵道设伏,利用魏军的疲惫和轻敌心理,一举将其击败。

  2. 李牧守雁门大破匈奴
    赵国名将李牧在雁门驻守时,面对匈奴的频繁侵扰,采取坚壁清野、积极防御的策略。他故意示弱,让匈奴轻敌,待匈奴深入后,利用其疲惫之机发动突袭,大破匈奴。

  3. 陆逊彝陵之战破刘备
    三国时期,刘备为报关羽之仇,率军伐吴。吴国大将陆逊采取以逸待劳的策略,坚守不出,消耗蜀军的锐气。待蜀军疲惫不堪时,陆逊发动火攻,大败刘备,取得了彝陵之战的胜利。

核心要点

  1. 积极防御:不主动出击,而是通过防御消耗敌人力量。
  2. 养精蓄锐:保存自身实力,等待敌人疲惫或失误。
  3. 以静制动:掌握主动权,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。

应用场景

  1. 军事领域:通过占据有利地形、消耗敌人力量,待敌人疲惫后再发起攻击。例如,古代战争中常利用地形优势设伏。
  2. 商业竞争:面对竞争对手的进攻,企业可以采取稳健策略,避免正面冲突,待对手资源耗尽后再寻找机会反攻。
  3. 个人竞争:在职场或生活中,面对对手的挑衅,保持冷静,避免盲目冲动,待对手露出破绽时再出手。

现代启示

“以逸待劳”并非消极等待,而是通过积极防御和主动消耗敌人,达到后发制人的效果。在现代社会,无论是商业竞争还是个人发展,都需要学会耐心等待时机,避免盲目出击。只有在对手疲惫或失误时,才能抓住机会,一举成功。

第05计 趁火打劫

利用敌人处于困境或混乱时乘机进攻的策略。

原文

敌之害大,就势取利,刚决柔也。

译文

当敌人处于困境或危难之时,应抓住有利时机果断出击,以取得胜利。这是从《易经·夬》卦“刚决柔也”一语悟出的道理。

典故

  1. 越王勾践灭吴
    春秋时期,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,卧薪尝胆,立志复仇。他表面上对吴王夫差百般逢迎,使其放松警惕,而暗中则积极发展国力。当吴王夫差北上与诸侯会盟,国内空虚之际,越国趁机发动攻击,一举灭吴。

  2. 秦灭梁国
    秦穆公时期,梁国国君暴虐无道,导致民怨沸腾。秦穆公趁梁国内乱,派兵攻打并灭掉梁国。

核心要点

  1. 乘敌之危:当敌人处于困境、内乱或外患时,果断出击。
  2. 就势取利:利用敌人的弱点或混乱,迅速取得胜利。
  3. 果断决策:抓住时机,不犹豫,不放过任何可乘之机。

现代应用

  1. 军事领域:在敌人内部出现问题或外部面临压力时,发动攻击,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。
  2. 商业竞争:当竞争对手面临危机或市场混乱时,企业可以抓住机会,扩大市场份额。
  3. 个人行为:在他人遇到困难时,提供帮助而非落井下石,避免滥用“趁火打劫”的行为。

现代启示

“趁火打劫”是一种高明的策略,但也需要谨慎使用。在军事和商业中,它可以帮助抓住机遇,取得成功;但在个人道德和社会行为中,应避免利用他人困境谋取私利。

第06计 声东击西

通过制造假象迷惑敌人,使其分散注意力和兵力,从而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弱点的战术。

原文

敌志乱萃,不虞。坤下兑上之象,利其不自主而取之。

译文

当敌人处于混乱无序、无法预料我方行动的状态时,利用其不能自主把握局势的弱点,采取出其不意的攻击策略。

典故

  1. 韩信木罂渡河
    汉王三年(公元前204年),韩信奉命攻打齐国。他先派郦食其前往劝降,随后又决定继续进兵。韩信利用齐军放松警惕的机会,秘密渡过黄河,攻击齐军的薄弱环节,最终大获全胜。

  2. 班超平定莎车
    东汉时期,班超出使西域,联合于阗等国对抗龟兹。他故意制造撤退的假象,诱使龟兹军分兵追击,随后趁机攻击其后方,成功平定了莎车。

  3. 诸葛亮北伐
    三国时期,诸葛亮在对抗曹魏时,多次运用“声东击西”之计。例如,他故意在祁山大张旗鼓地布阵,吸引魏军主力,然后派遣赵云、马超等将领绕道偷袭长安,最终成功攻占。

核心要点

  1. 制造假象:通过虚张声势或故意泄露假消息,迷惑敌人,使其分散注意力。
  2. 出其不意: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或时间发动攻击,攻其无备。
  3. 灵活应变:根据敌人的反应,随时调整作战计划,确保行动的突然性和有效性。

现代应用

  1. 军事领域:在现代战争中,通过电子干扰、网络欺骗或舆论引导等方式,制造假目标或误导敌人,使其分散兵力。
  2. 商业竞争:企业可以通过故意泄露虚假的市场计划或产品信息,吸引竞争对手的注意力,然后在其他领域发动进攻。
  3. 个人生活:在面对复杂问题时,可以利用对方的注意力分散,抓住机会解决问题。

现代启示

“声东击西”是一种高明的策略,强调通过虚实结合、灵活机动的方式迷惑对手,从而取得胜利。在现代社会,无论是军事、商业还是个人生活中,都可以借鉴这种策略,通过制造假象和灵活应变,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。

第二套〖敌战计〗

第07计 无中生有

通过制造假象迷惑敌人,使其产生错误判断,从而在关键时刻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取得胜利的策略。

原文

诳也,非诳也,实其所诳也。少阴、太阴、太阳。

译文

通过制造假象欺骗对方,但并非一假到底,而是让对方把受骗的假象当成真象。利用大小不同的假象来掩盖真实的意图。

核心要点

  1. 制造假象:通过虚构的情境或信息迷惑敌人,使其产生错误判断。
  2. 虚实结合:假象与真实意图相结合,让敌人难以分辨真假。
  3. 出其不意:在敌人被假象迷惑、放松警惕时,迅速以真实行动攻击。

典故

  1. 张巡草人借箭
    唐朝安史之乱期间,张巡被令狐潮围困于雍丘。张巡利用草人制造假象,诱使敌军射箭,从而获得数十万支箭矢。之后,他再次利用假象迷惑敌人,趁敌军放松警惕时,派遣死士夜袭敌营,大获全胜。

  2. 诸葛亮草船借箭
    三国时期,诸葛亮利用大雾天气,派遣草船接近曹军水寨,诱使曹军射箭,从而“无中生有”地获得大量箭矢。

  3. 特洛伊木马
    希腊军队长期围攻特洛伊城未果,于是制造了一个巨大的木马,假装撤退,并将木马留给特洛伊人作为“礼物”。特洛伊人将木马带入城内,希腊士兵趁夜从木马中出来,打开城门,导致特洛伊城陷落。

现代应用

  1. 军事领域:通过电子战、心理战或伪装技术制造假象,诱使敌人暴露弱点或分散兵力。
  2. 商业竞争:企业可以故意制造虚假的市场动态或产品信息,吸引竞争对手的注意力,然后在其他领域发动进攻。
  3. 个人生活:在谈判或博弈中,通过制造假象迷惑对方,使其放松警惕,从而抓住机会取得主动。

使用要点

  1. 真假结合:假象不能一假到底,而是要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迷惑敌人。
  2. 抓住时机:在敌人被假象迷惑、思想混乱时,迅速变假为真,以出其不意的方式攻击。
  3. 针对性格:此计对多疑、谨慎的对手特别有效。

现代启示

“无中生有”是一种高明的心理战和信息战策略,强调通过制造假象和虚实结合,扰乱敌人的判断,从而在关键时刻取得胜利。在现代社会,无论是商业竞争还是个人博弈中,都可以借鉴这种策略,但需注意避免滥用,以免失去信誉。

第08计 暗渡陈仓

通过制造假象迷惑敌人,使其放松警惕,然后从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动攻击的策略。

原文

示之以动,利其静而有主,“益动而巽”。

译文

故意向敌人的某一方向进行佯攻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,然后利用敌人已决定在这一方面固守的时机,悄悄地迂回到另一地方进行偷袭。

典故

“暗渡陈仓”源于韩信的“明修栈道,暗渡陈仓”之计。楚汉战争期间,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,退守汉中。为了防止项羽的追击,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,烧毁了进入汉中的栈道。后来,刘邦决定反击,韩信提出“明修栈道,暗渡陈仓”的计策。他派人公开修复栈道,吸引章邯等秦将的注意力,同时秘密派兵从陈仓古道迂回,一举攻占陈仓,平定三秦,为楚汉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。

核心要点

  1. 制造假象:通过公开行动(如“明修栈道”)吸引敌人的注意力,使其产生错误判断。
  2. 迂回攻击:在敌人放松警惕时,从另一方向发动突然袭击。
  3. 虚实结合:假象与真实意图相结合,使敌人难以察觉真实行动。

使用要点

  1. 选择合适的假象:假象必须足够真实,能够吸引敌人的注意力。
  2. 隐蔽真实行动:真实行动必须隐蔽,避免被敌人察觉。
  3. 把握时机:在敌人被假象迷惑、放松警惕时,迅速发动攻击。

现代启示

“暗渡陈仓”不仅是一种军事策略,也适用于商业竞争和个人生活:

第09计 隔岸观火

通过静观敌方内部矛盾激化、相互倾轧,从而坐收渔利的策略。

原文

阳乖序乱,阴以待逆。暴戾恣睢,其势自毙。顺以动豫,豫顺以动。

译文

当敌方内部公开出现矛盾和混乱时,我方应暗中静观其变,等待敌方内部局势进一步恶化。敌方内部的暴戾和倾轧会导致其自身崩溃。此时,我方顺应形势采取行动,就能轻松取得胜利。

核心要点

  1. 静观其变:敌方内部矛盾激化时,我方不急于介入,而是静观其变,等待时机。
  2. 避免过早干预:过早干预可能会促使敌方内部暂时联合,反而对我方不利。
  3. 顺应形势:在敌方内部矛盾导致其力量削弱甚至崩溃时,我方顺势而动,坐收渔利。

典故

  1. 曹操与公孙康
    东汉末年,袁绍兵败身亡,其子袁尚、袁熙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。曹操的部将建议乘胜追击,但曹操决定退兵,静观其变。公孙康本就忌惮袁氏,加上曹操退兵,他担心收留袁氏会引祸上身,于是设计杀掉袁尚、袁熙,并将首级送给曹操。曹操通过“隔岸观火”,不费一兵一卒,成功除掉袁氏残余势力。

  2. 苏代救赵国
    战国时期,秦将白起围攻赵国邯郸,赵国危在旦夕。苏代建议赵王派人游说秦国相国范雎,制造秦国内部矛盾,导致白起被召回,赵国因此免于灭亡。苏代通过“隔岸观火”,利用秦国内部矛盾,成功化解赵国的危机。

现代启示

  1. 商业竞争:当竞争对手内部出现矛盾或危机时,企业可以静观其变,等待对手内部矛盾激化,再寻找机会出击。
  2. 国际关系:在国际争端中,某些国家可能会选择“隔岸观火”,等待局势明朗后再采取行动。
  3. 个人生活: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或矛盾,保持冷静,避免盲目介入,等待合适的时机解决问题。

“隔岸观火”并非简单的旁观,而是一种智慧的策略,强调通过静观其变,等待敌方内部矛盾激化,从而在合适的时机取得胜利。

第10计 笑里藏刀

一种表面友善、内心却暗藏杀机的策略,常用于军事、政治和外交等领域,通过伪装手段欺骗敌人,掩盖真实的意图。

原文

信而安之,阴以图之。备而后动,勿使有变。刚中柔外也。

译文

使敌人相信我方并放松警惕,我方则暗中策划,充分准备,待时机成熟后迅速行动,使其来不及反应。这是一种表面柔和、内心强硬的策略。

核心要点

  1. 表面友善:通过伪装手段,让敌人放松警惕,深信不疑。
  2. 暗中图谋:在敌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,做好充分准备,等待时机。
  3. 出其不意:在敌人毫无防备时发动攻击,使其措手不及。

典故

  1. 公孙鞅智取吴城
    战国时期,秦国大将公孙鞅率军攻打魏国吴城。他通过写信与魏国守将公子行套近乎,假装议和,并主动撤军,让公子行放松警惕。在双方会谈时,公孙鞅设伏,一举擒获公子行及其随从,并利用俘虏骗开吴城城门,占领吴城。

  2. 陆逊智取荆州
    东汉末年,孙权派陆逊接替吕蒙驻守陆口。陆逊通过写信吹捧关羽,让关羽放松警惕,调走荆州守军。孙权趁机发动攻击,成功夺取荆州。

  3. 曹玮借刀杀人
    北宋名将曹玮在得知有人叛逃西夏后,故意不加追捕,让西夏人误以为是曹玮派来的刺客,结果西夏人将叛逃者全部杀掉。曹玮借此运用了“笑里藏刀”和“借刀杀人”之计。

现代启示

  1. 军事领域:通过外交手段或伪装行为迷惑敌人,掩盖真实意图,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。
  2. 商业竞争:企业可以通过伪装合作或示弱,让竞争对手放松警惕,然后在关键时刻发动攻击。
  3. 个人交往: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,要警惕那些“口蜜腹剑”的人,不要轻易被表面的友善所迷惑。

第11计 李代桃僵

通过牺牲局部利益来换取整体优势的策略,强调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或势均力敌的情况下,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胜利。

原文

势必有损,损阴以益阳。

译文

当局势发展到必然有所损失时,应通过牺牲局部(阴)来保全整体(阳),从而实现最终的胜利。

核心要点

  1. 牺牲局部,保全整体: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,通过牺牲局部利益来换取整体优势。
  2. 以小换大:通过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胜利,类似于象棋中的“舍车保帅”。
  3. 灵活应变:根据敌我双方的优劣情况,灵活运用此计,避免生搬硬套。

典故

“李代桃僵”源自《乐府诗集·鸡鸣》:“桃在露井上,李树在桃旁,虫来啮桃根,李树代桃僵。”原意是李树代替桃树承受虫害而枯死,象征兄弟之间的患难与共。在军事策略中,它被引申为通过牺牲局部来保全整体的智慧。

现代启示

  1. 军事领域:在战争中,通过牺牲局部兵力或阵地,来争取全局的优势。
  2. 商业竞争:企业可以通过牺牲局部市场或短期利益,来换取长期的战略优势。
  3. 个人生活:在面对困难时,学会通过牺牲局部利益来换取整体的和谐与发展。

第12计 顺手牵羊

通过捕捉敌方微小漏洞并迅速利用这些漏洞获取利益的谋略。

原文

微隙在所必乘,微利在所必得。少阴,少阳。

译文

微小的漏洞必须利用,微小的利益也必须获得。通过捕捉敌方小的疏忽,转化为我方小的胜利。

核心要点

  1. 捕捉战机:善于发现敌方的微小漏洞和疏忽,这些漏洞可能在敌方大部队移动、协调不灵或战线拉长时出现。
  2. 见利不失:抓住任何有利的机会,即使是小的利益也不放过,只要不会“因小失大”。
  3. 灵活运用:无论胜败,都可以运用此计。强大的一方可以利用此计扩大优势,弱小的一方也可以通过捕捉机会来弥补劣势。

典故

在历史上,“顺手牵羊”的应用非常广泛。例如,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中,东晋将领谢石利用前秦军队尚未集结完毕的漏洞,迅速发动攻击,击败了前秦的前锋部队,从而挫败了前秦的进攻。

现代启示

  1. 商业竞争:企业可以通过敏锐地捕捉竞争对手的微小失误或市场漏洞,迅速推出产品或服务,占据市场份额。
  2. 职场竞争:在工作中,抓住任何可以提升自己优势的机会,比如利用对手的疏忽或项目中的漏洞,为自己争取利益。
  3. 个人生活:在日常生活中,善于发现并抓住机会,利用他人或环境中的小漏洞,为自己创造便利。

第三套〖攻战计〗

第13计 打草惊蛇

通过故意暴露行动或制造假象,引出敌方反应,从而探知其真实意图或弱点的策略。

原文

疑以叩实,察而后动;复者,阴之媒也。

译文

发现疑点后,应通过查究来确认真相,反复核实后再采取行动。这种反复查究的过程,是发现隐藏敌情的重要手段。

核心要点

  1. 谨慎行动:当敌方情况不明时,不可轻举妄动,以免暴露我方意图。
  2. 引蛇出洞:通过佯攻或故意暴露行动,引出敌方反应,从而探知其弱点或真实意图。
  3. 反复核实:在行动前,反复查究敌情,确保信息准确。

典故

李自成围困开封

公元1642年,李自成率部围困开封,明军增援部队前来救援。李自成在开封和朱仙镇分别布置包围圈,分割明军。他先突袭朱仙镇南部的虎大威部队,制造“打草惊蛇”的效果,随后牵制左良玉的主力部队。虎大威部被击溃后,左良玉陷入混乱,最终被李自成的伏兵全歼。

唐代王鲁故事

唐代当涂县令王鲁贪污受贿,一次,百姓联名控告其部下主簿贪污。王鲁惊恐之下,在状纸上批注:“汝虽打草,吾已惊蛇。”意思是,你们虽然告发主簿,但已经惊动了我这条“蛇”。这个故事后来被引申为“打草惊蛇”,用来形容因行动不慎而暴露意图。

现代启示

  1. 军事领域:在军事行动中,通过佯攻或故意暴露行动,引出敌方反应,从而探知其弱点。
  2. 商业竞争:企业可以通过小规模试探或故意泄露信息,引出竞争对手的反应,从而发现其弱点。
  3. 个人生活:在处理复杂问题时,避免轻举妄动,通过小的试探来探知对方的真实意图。

第14计 借尸还魂

通过借助或利用某种旧的、看似无用的事物或势力,来实现自身目标的策略。

原文

有用者,不可借;不能用者,求借。借不能用者而用之,匪我求童蒙,童蒙求我。

译文

凡是自身能有所作为的人或事物,往往难以驾驭和控制,因而不能为我所用;而那些自身不能有所作为的人或事物,往往需要依赖他人,因而可以为我所用。通过控制和利用这些看似无用的事物,达到自己的目的。

核心要点

  1. 以虚制实:借助看似无用或衰败的事物,达到实际的、有用的目的。
  2. 利用旧势力:在军事或政治中,利用旧的、衰落的势力来实现新的目标。
  3. 转化矛盾:通过巧妙的策略,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。

典故

  1. 陈胜吴广起义
    秦末,陈胜吴广为了号召天下反秦,利用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,制造“陈胜王”的天意假象,成功发动起义。
  2. 曹操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
    曹操通过奉迎汉献帝,利用东汉王朝的名义号令天下,从而在群雄割据中占据优势。
  3. 刘备借荆州
    刘备借助刘表之子刘琦的名义,占据荆州,站稳脚跟后,再逐步扩张势力。

现代启示

  1. 商业领域:企业可以通过借助旧的品牌、技术或市场渠道,实现新的商业目标。
  2. 政治领域:通过利用旧的制度或传统势力,实现新的政治目标。
  3. 个人生活:在面对困境时,可以借助旧的资源或关系,找到新的突破点。

第15计 调虎离山

通过巧妙的策略调动敌人,使其离开有利地势或坚固阵地,从而削弱其战斗力,创造战机的谋略。以下是对其的详细解释:

原文

待天以困之,用人以诱之,往蹇来返。

译文

等待自然条件对敌方不利时再去围困他,用人为的假象去诱骗他,使其“往前有危险,就返身离开”。通过这种方式,使敌人离开其有利的阵地或坚固的据点。

核心要点

  1. 调动敌人:通过诱饵或假象,使敌人离开其占据的有利地势或坚固阵地。
  2. 创造战机:将敌人引入对我方有利的区域,从而削弱其战斗力,使其陷入被动。
  3. 避免硬攻:不与敌人正面交锋,而是通过智谋取胜,避免硬碰硬的损失。

典故

  1. 虞诩智破羌军
    东汉末年,羌军在陈仓崤谷阻截虞诩的部队。虞诩故意停止前进,散布等待援军的假消息,使羌军放松警惕并分散兵力。随后,虞诩命令部队日夜兼程,增加灶的数量,让羌军误以为援军已到,不敢轻举妄动。最终,虞诩成功通过险地,击败羌军。

  2. 孙策夺取卢江
    公元199年,孙策欲夺取卢江郡,但卢江易守难攻。他利用刘勋贪财的弱点,送厚礼并请求刘勋出兵攻打富庶的上缭。刘勋中计,率军离开卢江,孙策趁机攻占卢江,刘勋最终投奔曹操。

现代启示

  1. 军事领域:在面对强敌时,通过诱饵或假象调动敌人,使其离开有利阵地,从而创造战机。
  2. 商业竞争:在市场竞争中,可以通过分散对手的精力或资源,使其失去优势,从而占据主动。
  3. 个人生活:在面对复杂问题时,可以通过巧妙的策略,避免正面冲突,从而达到目的。

第16计 欲擒故纵

通过故意放松对敌人的控制,使其放松警惕,从而在关键时刻一举将其制服的策略。

原文

逼则反兵,走则减势。紧随勿迫,累其气力,消其斗志,散而后擒,兵不血刃。需,有孚,光。

译文

逼迫敌人太紧,可能会使其拼死反扑;而让其逃跑则可以削弱其气势。要紧跟敌人但不要过于逼迫,使其消耗体力、消磨斗志,待其士气低落、力量分散后再将其擒获,从而避免正面交锋的损失。

核心要点

  1. 松手与下手:故意放松对敌人的控制,使其放松警惕,待其暴露弱点后再一举制服。
  2. 消耗敌力:通过紧随不舍但不正面交锋的方式,消耗敌人的体力和斗志。
  3. 避免硬拼:通过智谋和耐心等待时机,避免正面冲突,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。

典故

诸葛亮七擒孟获

蜀汉建立后,孟获率军侵犯蜀国。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,决定亲自率兵平定孟获。在战斗中,诸葛亮多次故意放走孟获,使其放松警惕,同时通过攻心战术,逐步削弱孟获的斗志。最终,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降,蜀军成功稳定了南方。

现代启示

  1. 军事领域:在面对强敌时,通过故意放松控制,使其暴露弱点,再一举制服。
  2. 商业竞争:在市场竞争中,通过让竞争对手放松警惕,再寻找机会一举击垮。
  3. 个人生活:在处理人际关系时,面对傲慢或自负的人,可以通过暂时示弱或放松控制,使其暴露弱点,再一举制服。

第17计 抛砖引玉

通过故意暴露小的弱点或利益,引诱敌人上钩,从而达到更大战略目的的策略。

原文

类以诱之,击蒙也。

译文

通过展示某种类似的东西来引诱敌人,从而打击这种被诱惑的愚蒙之人。

核心要点

  1. 以小利诱敌:通过故意暴露小的利益或弱点,引诱敌人上钩。
  2. 制造错觉:利用敌人的贪婪或轻敌心理,使其陷入我方设下的圈套。
  3. 以小博大:通过牺牲小的利益,换取更大的战略优势。

典故与应用

  1. 楚伐绞之战
    楚国攻打绞国时,楚将屈瑕建议故意不保护采樵者,引诱绞国军队出击。绞国军队因轻敌而中计,楚军趁机设伏,大败绞军。

  2. 孙膑减灶诱敌
    孙膑在与庞涓作战时,故意减少军灶的数量,制造己方兵力减少的假象,诱使庞涓追击。庞涓中计后,孙膑在马陵设伏,最终大败庞涓。

  3. 窦公经营有道
    唐代窦公通过将一块空地送给大宦官,换取对方的感激与支持,最终通过大宦官的帮助获得更大的利益。

现代启示

  1. 军事领域:通过故意暴露弱点或小的利益,引诱敌人上钩,从而在战略上占据主动。
  2. 商业竞争:企业可以通过牺牲部分利益或市场,引诱竞争对手暴露弱点,从而实现更大的商业目标。
  3. 个人生活:在处理复杂问题时,可以通过小的让步或牺牲,换取更大的利益。

第18计 擒贼擒王

通过打击敌方核心人物或关键力量,从而瓦解敌方整体力量的策略。

原文

摧其坚,夺其魁,以解其体。龙战于野,其道穷也。

译文

摧毁敌人的坚固力量,夺取其首领,从而瓦解其整体结构。就像龙在田野中作战,最终陷入绝境一样。

核心要点

  1. 打击关键:通过攻击敌方的首领或核心力量,使其失去指挥中心,从而陷入混乱。
  2. 避免小胜:不能满足于局部胜利,而应集中力量消灭敌方主力,避免“放虎归山”。
  3. 灵活实施:擒贼擒王的实施方式多样,既可以是直接攻击,也可以是通过智谋诱敌。

典故与案例

  1. 张巡智擒尹子奇
    唐代名将张巡与叛军尹子奇作战时,直接冲击敌营,直取尹子奇。张巡用秸秆伪装箭矢,诱使敌军误以为其箭矢已尽,从而暴露尹子奇的位置,最终射伤尹子奇,使敌军大乱。

  2. 尔朱荣擒葛荣
    北魏将领尔朱荣面对葛荣的数十万大军,利用其阵型的漏洞,直取葛荣本人,最终大获全胜。

  3. 刘备与鲁肃的荆州之争
    东吴鲁肃设宴邀请关羽,企图趁机擒拿关羽以夺取荆州。关羽识破其计谋,最终安全返回荆州。

现代启示

  1. 军事领域:在战争中,集中力量打击敌方的指挥中心或关键人物,可以迅速瓦解敌方的整体力量。
  2. 商业竞争:在市场竞争中,抓住对手的核心产品或关键人物,可以有效打击竞争对手。
  3. 个人生活:在解决问题时,抓住关键矛盾或核心人物,可以事半功倍。

第四套〖混战计〗

第19计 釜底抽薪

通过削弱敌方的根基或关键支撑,从而从根本上瓦解其力量的策略。

原文

不敌其力,而消其势,兑下乾上之象。

译文

不直接对抗敌人的强大力量,而是削弱其气势或根基,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这一策略的原理来源于《易经》中的“兑下乾上”之象。

核心要点

  1. 避免正面硬拼:不与敌人最强大的部分正面交锋,而是寻找其弱点或根基进行打击。
  2.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:通过削弱敌方的支撑点(如粮草、士气、后援等),使其整体力量崩溃。
  3. 灵活运用:此计可以应用于军事、商业、政治等多个领域,关键在于抓住敌方的核心弱点。

典故与应用

  1. 曹操烧袁绍粮草
    曹操与袁绍对峙时,袁绍兵力强大,正面交锋难以取胜。曹操采用“釜底抽薪”之计,派兵烧毁袁绍的粮草囤积地乌巢,断其后援,最终大败袁绍。

  2. 齐国献美女给鲁国
    齐国为了削弱鲁国,向鲁定公献上美女,使其沉迷酒色,不理朝政。孔子等贤臣因不满鲁定公的行为而离开,鲁国因此衰弱,齐国达到削弱鲁国的目的。

  3. 文彦博平定铁钱风波
    宋仁宗时期,因朝廷可能废除陕西铁钱的传闻,导致市场混乱。宰相文彦博通过公开收购铁钱,稳定了市场信心,平息了风波。

现代启示

  1. 军事领域:在战争中,通过切断敌人的补给线、破坏其后勤保障等方式,从根本上削弱敌人的战斗力。
  2. 商业竞争:企业可以通过削弱竞争对手的核心优势(如供应链、核心技术等),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。
  3. 个人生活:在面对复杂问题时,抓住问题的核心,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而不是仅仅处理表面现象。

第20计 混水摸鱼

通过利用或制造混乱局面,从中寻找机会获取利益的策略。

原文

乘其阴乱,利其弱而无主。随,以向晦入宴息。

译文

乘着敌人内部混乱,利用其弱小且没有主见的弱点,顺势而为,就像人随着天时吃饭、休息一样。

核心要点

  1. 制造混乱:通过搅浑局势,使敌方陷入混乱,从而创造可乘之机。
  2. 利用混乱:在混乱中寻找机会,趁机获取利益。
  3. 主动出击:不能被动等待机会,而应主动制造混乱,掌握主动权。

典故与应用

  1. 刘备取荆州、西川
    刘备在曹操与孙权混战之际,趁机夺取荆州和西川,利用双方的混乱局面,顺势扩大自己的势力。

  2. 张守圭计破契丹军
    唐朝开元年间,契丹叛乱。契丹大将可突干假意求和,张守圭将计就计,利用契丹内部的混乱,一举将其击败。

  3. 淝水之战
    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中,东晋将领谢安利用前秦军队内部的混乱,制造机会,最终大败苻坚。

现代启示

  1. 军事领域:在战争中,通过制造混乱,削弱敌方的战斗力,从而抓住机会取得胜利。
  2. 商业竞争:在市场竞争中,企业可以通过搅动市场格局,寻找对手的弱点,从而获得竞争优势。
  3. 个人生活:在复杂环境中,善于抓住混乱中的机会,顺势而为,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。

“混水摸鱼”强调在混乱中寻找机会,主动制造混乱以掌握主动权,是一种灵活应变、顺势而为的策略。

第21计 金蝉脱壳

通过制造假象迷惑敌人,从而巧妙脱身或转移主力的策略。

原文

存其形,完其势;友不疑,敌不动。巽而止蛊。

译文

保存阵地已有的战斗形貌,造成强大的声势,使友军不怀疑,敌人也不敢贸然进犯,而我方则可以隐蔽地转移主力。

核心要点

  1. 制造假象:通过保留阵地的原貌或制造虚假的战斗态势,迷惑敌人,使其不敢轻举妄动。
  2. 隐蔽转移:在敌人不察觉的情况下,秘密转移主力或撤退,避免正面交锋。
  3. 分身术:此计不仅是单纯的撤退,更是一种分身术,通过留下假象,掩护主力去攻击别处的敌人。

典故与应用

  1. 檀道济脱围
    南朝宋名将檀道济被魏军围困时,命令士兵全部披甲,自己则穿着白色服装,乘坐马车,不慌不忙地向外突围。魏军误以为檀道济设有伏兵,不敢逼近,檀道济因此安全脱险。

  2. 姜维退兵
    三国时期,诸葛亮病逝后,司马懿率军追击蜀军。姜维按照诸葛亮的遗计,命令部队反旗鸣鼓,做出进攻司马懿的假象,司马懿误以为蜀军有伏兵,不敢追击,蜀军因此安全撤退。

  3. 毕再遇悬羊击鼓
    南宋名将毕再遇在与金军对峙时,判断金军兵力增强,难以正面交锋,于是趁夜撤离,留下旗帜和用羊蹄击鼓制造声响,使金军误以为宋军仍在营中,从而安全脱险。

现代启示

  1. 军事领域:在战争中,通过制造假象迷惑敌人,隐蔽地转移主力或撤退,避免正面冲突。
  2. 商业竞争:企业可以通过制造假象,迷惑竞争对手,从而隐蔽地调整战略或转移资源。
  3. 个人生活:在面对复杂局面时,通过制造假象迷惑对手,为自己争取时间和机会。

“金蝉脱壳”强调通过制造假象迷惑敌人,隐蔽地转移或撤退,是一种灵活应变、以假乱真的策略。

第22计 关门捉贼

通过切断敌人的退路,将其围困并聚而歼之的策略。

原文

小敌困之。剥,不利有攸往。

译文

对弱小或数量较少的敌人,要设法将其困围。《易经·剥卦》说:“剥,不利有往。”意思是,剥卦象征“剥落”,在这种情况下,不宜轻易行动。

核心要点

  1. 围而歼之:对弱小的敌人,要切断其退路,四面包围,使其无处可逃,从而聚而歼之。
  2. 避免穷追:如果敌人有机会逃脱,可能会拼命反扑,甚至设下诱兵之计。因此,切断其退路比盲目追击更为有效。
  3. 灵活运用:此计不仅适用于“小贼”,也可用于围歼敌军主力,关键在于掌握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。

典故与应用

  1. 黄巢攻占长安
    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后,未能及时追击唐僖宗,使其逃至成都并得以喘息和反攻。如果黄巢在长安切断唐僖宗的退路,或许能更快取得胜利。

  2. 长平之战
    秦将白起在长平之战中,利用赵军主帅赵括的轻敌心理,切断赵军的退路,将其围困并最终全歼赵军。

  3. 楚汉垓下之战
    项羽被刘邦围困于垓下,刘邦切断其退路,使其陷入四面楚歌的绝境,最终项羽乌江自刎。

现代启示

  1. 军事领域:在战争中,切断敌人的退路,将其围困,比盲目追击更能有效消灭敌军。
  2. 商业竞争:在市场竞争中,通过切断对手的资源或优势,使其陷入困境,从而占据主动。
  3. 个人生活:在处理复杂问题时,切断问题的根源,避免其进一步扩散,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
“关门捉贼”强调通过切断敌人的退路,将其围困并聚而歼之,是一种高效且实用的策略。

第23计 远交近攻

通过与远方国家或势力结盟,同时对邻近的敌人采取军事或政治攻势的策略。

原文

形禁势格,利从近取,害以远隔。上火下泽。

译文

地理位置受到限制,形势发展受到阻碍时,攻取较近的地方有利,而攻取较远的地方则有害。火焰向上,河水向下,万物发展变化都有其规律。

核心要点

  1. 近攻易得:先攻取邻近的敌人,便于巩固成果,避免因距离过远而难以控制。
  2. 远交避敌:与远方的国家或势力结盟,避免树敌过多,同时利用远方势力牵制其他敌人。
  3. 分阶段解决:通过逐步解决近处的威胁,逐步扩大势力范围。
  4. 避免多线作战:集中力量解决近处的敌人,避免因远征而分散力量。

历史案例

  1. 秦国统一六国
    战国末期,秦国采用范雎的“远交近攻”策略,与齐国、楚国保持友好关系,同时集中力量消灭韩、赵、魏等邻近国家。最终,秦国逐一吞并六国,完成统一。

  2. 袁绍计夺冀州
    袁绍联合公孙瓒攻打冀州,利用近攻策略迫使韩馥让出冀州。随后,袁绍又转而攻击公孙瓒,逐步扩大势力。

现代应用

  1. 国际关系
    在国际政治中,“远交近攻”策略可以帮助国家通过与远方国家结盟,获得支持和资源,同时对邻近国家保持警惕或采取攻势,确保地区稳定。

  2. 商业竞争
    企业可以通过与远方市场的企业合作,拓展业务,同时集中精力解决本地市场的竞争问题。

  3. 个人发展
    在个人成长中,可以结交不同领域的朋友,拓宽视野,同时专注于解决身边的问题。

现代启示

“远交近攻”不仅是一种军事和外交策略,更是一种哲学思考。它强调通过分阶段、分层次解决问题,避免同时面对过多敌人,从而实现逐步积累和最终胜利。

第24计 假道伐虢

通过借路为名,行消灭对方之实的策略,常用于军事和政治领域。

原文

两大之间,敌胁以从,我假以势。困,有言不信。

译文

当一个小国处于两个大国之间时,如果敌方胁迫小国屈服,我方则可以借机出兵援助,制造有利的军事态势。对于处于困境中的国家,仅靠空谈是无法取得信任的。

核心要点

  1. 借路为名:以借路或援助为借口,掩盖真实的军事意图。
  2. 离间对手:通过利益诱惑或军事压力,离间小国与敌方的关系,使其失去支持。
  3. 控制局势:利用小国的侥幸心理,迅速渗透力量,控制其局势,最终达到消灭对方的目的。

典故

春秋时期,晋国想吞并相邻的虞国和虢国。晋国大夫荀息建议晋献公,通过贿赂虞国国君,借道伐虢。晋国以珍贵的良马和美玉为礼物,换取虞国的信任。虞公贪图利益,同意借道。晋军借道后迅速消灭了虢国,回师途中又趁虞国不备,将其一举吞并。

现代启示

  1. 军事领域:在战争中,可以通过借路或联合行动为名,掩盖真实的军事意图,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。
  2. 商业竞争:企业可以通过合作或联盟为名,渗透市场,最终实现对竞争对手的打击。
  3. 国际关系:在国际政治中,大国可以通过援助或联合行动为名,控制小国,达到战略目的。

关键要点

“假道伐虢”强调通过借路或援助为名,掩盖真实意图,是一种典型的迂回渗透策略。

第五套〖并战计〗

第25计 偷梁换柱

通过暗中更换关键力量或主力,从而达到控制局势或兼并敌人的策略。

原文

频更其阵,抽其劲旅,待其自败,而后乘之,曳其轮也。

译文

频繁变动敌方的阵容,暗中抽换其主力部队,等待其因内部混乱而自行崩溃,然后趁机控制局势。

核心要点

  1. 暗中更换:通过隐蔽的手段,更换敌方的关键力量或主力,使其失去核心支撑。
  2. 制造混乱:通过频繁变动敌方的阵容,使其内部失去稳定,从而陷入混乱。
  3. 乘机控制:在敌方因内部混乱而崩溃时,趁机控制或兼并其力量。

典故与应用

  1. 秦始皇驾崩后的权力斗争
    秦始皇驾崩后,赵高和李斯利用“偷梁换柱”的手段,篡改遗诏,废除扶苏,立胡亥为秦二世,从而掌握了朝政大权。

  2. 军事应用
    在古代战争中,通过频繁调动敌方的阵型,暗中抽换其主力部队,使其失去战斗力。例如,联合对敌作战时,反复变动友军的阵线,借机控制其主力。

  3. 古建筑修缮
    在古建筑领域,“偷梁换柱”是一种科学的修缮方法。当立柱损坏时,通过设立临时支撑(假柱),替换损坏的立柱,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。

现代启示

  1. 军事领域:通过隐蔽手段更换敌方的关键力量,制造混乱,从而达到控制或兼并敌人的目的。
  2. 商业竞争:在市场竞争中,通过暗中更换关键资源或技术,削弱对手的核心竞争力。
  3. 个人生活:在处理复杂问题时,可以通过暗中调整关键因素,制造有利局面。

“偷梁换柱”强调通过隐蔽手段更换关键力量,制造混乱,从而达到控制或兼并敌人的目的。

第26计 指桑骂槐

通过间接手段达到威慑、警戒或控制目的的策略,常用于军事、政治和人际交往中。

原文

大凌小者,警以诱之。刚中而应,行险而顺。

译文

强者要控制弱者,需用警戒的方法来诱导对方。适当的强硬可以得到拥护,施用险招也能顺利实现目标。

核心要点

  1. 间接威慑: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,达到威慑或警戒对方的目的,避免正面冲突。
  2. 杀鸡儆猴:在军事或管理中,通过严厉处理个别典型,起到警示全体的作用。
  3. 刚柔并济:结合强硬手段与灵活策略,使对方在压力下服从。

历史案例

  1. 管仲“敲山震虎”
    春秋时期,齐相管仲为了降服鲁国和宋国,先攻下弱小的遂国。鲁国因畏惧而求和,宋国见齐鲁联盟,也只得认输。管仲通过“敲山震虎”,不费一兵一卒就使两国臣服。

  2. 孙武斩姬立威
    吴王阖闾请孙武练兵,孙武通过斩杀两名队长(吴王的爱姬),立威严明军纪,使众美女服从命令,成功完成操练任务。

现代启示

  1. 企业管理:通过处理个别典型,警示全体员工,树立管理威信。
  2. 国际关系:在外交中,通过警告或制裁个别国家,威慑其他国家,达到维护秩序的目的。
  3. 个人交往:在复杂环境中,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表达不满,避免正面冲突。

“指桑骂槐”强调通过间接手段达到威慑或警戒的目的,是一种灵活且高效的策略。

第27计 假痴不癫

通过伪装痴呆或无能,掩盖真实意图,从而迷惑对手、等待时机的策略。

原文

宁伪作不知不为,不伪作假知妄为。静不露机,云雷屯也。

译文

宁可假装不知而不采取行动,也不可假装知道而轻举妄动。保持沉静,不露声色,就像云层压住雷声,等待时机爆发。

核心要点

  1. 伪装痴呆:通过装作无知或无能,掩盖真实意图,迷惑对手。
  2. 隐藏实力:在形势不利时,隐藏自己的能力和意图,避免引起对手的警觉。
  3. 等待时机:在对手放松警惕时,寻找机会,后发制人。

典故与案例

  1. 孙膑诈疯
    战国时期,孙膑被庞涓陷害,双腿被刖(砍去膝盖骨)。为了保命,孙膑装疯卖傻,混迹于猪圈,吃猪粪猪食,最终骗过庞涓,被齐国使者救出,后来辅佐齐国大败魏军。

  2. 司马懿装病
    三国时期,司马懿为了夺回兵权,假装生病,迷惑曹爽。曹爽放松警惕后,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,成功夺取兵权。

  3. 狄青用兵
    宋代名将狄青在征讨侬智高时,利用士兵迷信的心理,假装向神灵祈求胜利,投掷两面钱(两面都是正面的钱)来鼓舞士气,最终大获全胜。

现代启示

  1. 商业竞争:在商业中,企业可以通过伪装弱势或无能,掩盖真实意图,等待时机反击竞争对手。
  2. 个人发展:在复杂环境中,通过伪装无知,隐藏自己的能力和意图,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。
  3. 管理策略:管理者可以通过“愚兵”之计,如装作不知情,让员工自行解决问题,从而激发员工的自主性。

“假痴不癫”强调通过伪装和隐藏,迷惑对手,等待时机,是一种典型的以退为进的策略。

第28计 上屋抽梯

通过诱导敌人进入预设的圈套,然后切断其退路,使其陷入绝境的策略。

原文

假之以便,唆之使前,断其援应,陷之死地。遇毒,位不当也。

译文

故意给敌人提供某种便利,诱导其进入我方预设的圈套,然后切断其前应和后援,使其陷入绝境。敌人因贪图不应得的利益而陷入困境,是因为其位置不当。

核心要点

  1. 制造机会:故意暴露破绽或提供便利,制造敌人认为有利可图的局面。
  2. 诱导敌人:引诱敌人进入预设的圈套,使其主动“上屋”。
  3. 切断退路:在敌人进入圈套后,切断其退路,使其陷入绝境。
  4. 逼迫行动:通过绝境逼迫敌人按照我方的意图行动,或给予致命打击。

典故与应用

  1. 韩信破赵之战
    汉高祖三年,韩信率军攻打赵王歇。赵军占据井陉,兵力远超汉军。韩信故意示弱,引诱赵军出击,然后切断其退路,最终大败赵军。

  2. 苻坚淝水之战
    前秦苻坚在淝水之战中,被慕容垂、姚苌等人怂恿进攻东晋。苻坚中计,结果在淝水大败,慕容垂和姚苌则趁机扩张势力。

  3.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
   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设家宴,暗示功臣们交出兵权,换取荣华富贵,从而巩固了自己的皇位。

现代启示

  1. 商业竞争:通过制造机会引诱竞争对手进入圈套,然后切断其后路,从而占据市场优势。
  2. 个人生活:在面对复杂问题时,可以通过诱导对方进入预设的情境,然后切断其退路,从而解决问题。
  3. 管理策略:通过“逼上梁山”的方式,激励团队成员或合作伙伴下定决心,完成任务。

“上屋抽梯”是一种典型的诱敌深入、断其后路的策略,关键在于制造机会、诱导敌人上钩,并果断切断其退路。

第29计 树上开花

通过借助外部力量或制造假象来增强自身声势,从而威慑或迷惑敌人的策略。

原文

借局布势,力小势大。鸿渐于陆,其羽可用为仪也。

译文

借助某种局面或手段布置出强大的阵势,即使兵力弱小,也能显出强大的样子。就像鸿雁走到山头,其羽毛可以用来编织舞具,象征吉利。

核心要点

  1. 虚张声势:通过制造假象或借助外部力量,增强自身的威慑力。
  2. 借力打力:利用友军或其他外部因素,制造强大的假象,迷惑敌人。
  3. 以假乱真:通过巧妙伪装,使敌人难以分辨真假,从而达到欺骗或威慑的目的。

典故与应用

  1. 张飞断后
    刘备与曹操交战时,张飞兵力单薄,难以抵挡曹军。他命令士兵在马后绑树枝,往来奔驰制造尘土,制造大军在林中埋伏的假象,成功吓退曹军。

  2. 孙膑救韩
    战国时期,孙膑通过“树上开花”之计,让韩国军队虚张声势,制造出大军进城的假象,成功迷惑庞涓,突破魏军包围。

商业应用

在商业中,“树上开花”可以用来制造声势,吸引消费者。例如,通过名人效应或虚假宣传,让产品或服务显得更具吸引力。

现代启示

  1. 军事领域:通过制造假象或借助盟友力量,增强自身威慑力,迷惑敌人。
  2. 商业竞争:利用广告、宣传或名人效应,制造强大的市场声势,吸引消费者。
  3. 个人生活:在面对强大对手时,可以通过制造假象或借助外部力量,增强自身信心。

“树上开花”强调通过虚张声势或借助外部力量,增强自身威慑力,是一种典型的以弱胜强的策略。

第30计 反客为主

通过巧妙手段,逐步夺取主动权,变被动为主动的策略。

原文

乘隙插足,扼其主机,渐之进也。

译文

利用时机插足进去,掌握对方的关键部位,逐步推进,最终实现目标。

核心要点

  1. 乘隙插足:找准时机,插入对方的关键位置或核心部门。
  2. 扼其主机:掌握对方的要害或核心力量。
  3. 渐之进也:逐步推进,不可急躁,强调循序渐进。
  4. 变被动为主动:通过巧妙手段,逐步夺取主动权。

按语解读

古人按语指出,反客为主的过程可以分为五步:

  1. 争客位:先争取一个立足之地。
  2. 乘隙:利用对方的弱点或空隙。
  3. 插足:逐步插入对方的核心部位。
  4. 握机:掌握关键权力或资源。
  5. 成功:最终实现反客为主。

历史典故

  1. 刘邦与项羽
    刘邦在力量不足以对抗项羽时,表现出极大的谦卑,甚至在鸿门宴上低声下气。然而,随着势力的逐渐壮大,他最终在垓下之战中消灭了项羽,实现了反客为主。

  2. 袁绍与韩馥
    袁绍通过谋士逢纪的计策,利用公孙瓒的威胁,迫使韩馥主动邀请袁绍进入冀州。袁绍最终控制了冀州,实现了反客为主。

现代启示

  1. 军事领域:在战争中,通过逐步渗透,掌握对方的关键位置,最终夺取主动权。
  2. 商业竞争:企业可以通过合作或联盟的方式,逐步渗透市场,最终占据主导地位。
  3. 个人生活:在复杂环境中,通过逐步积累优势,变被动为主动。

“反客为主”强调通过逐步渗透和掌握关键资源,变被动为主动,是一种典型的渐进式策略。

第六套〖败战计〗

第31计 美人计

通过利用美色或情感诱惑,削弱敌方意志,从而达到战略目的的策略。

原文

兵强者,攻其将;将智者,伐其情。将弱兵颓,其势自萎。利用御寇,顺相保也。

译文

对于兵力强大的敌人,要攻击其将帅;对于足智多谋的将帅,要打击其情绪。当敌方将帅意志衰退、士兵士气低落时,其整体战斗力自然会减弱。利用敌人的弱点,顺势而为,从而达到抵御敌人、保卫自己的目的。

核心要点

  1. 攻心为上:通过美色或情感诱惑,扰乱敌方将帅的心志,使其失去理智和判断力。
  2. 削弱敌方战斗力:利用敌方将帅的弱点,使其沉迷于美色或情感,从而削弱其战斗力。
  3. 顺势而为:利用敌方弱点,顺势而为,最终达到战略目的。

历史应用

  1. 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
    春秋时期,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,为了复国,勾践采用“美人计”,将美女西施献给夫差。夫差被西施美色所迷惑,沉溺于酒色,疏远朝政,最终被勾践趁机消灭。

  2. 周幽王与褒姒
    西周时期,周幽王荒淫无道,为博得美人褒姒一笑,烽火戏诸侯,最终导致西周灭亡。

  3. 汉武帝与李夫人
    汉武帝时期,匈奴单于向汉朝进贡美女李夫人。李夫人利用美色迷惑汉武帝,巩固了自己的地位。

现代启示

  1. 商业竞争:在商业中,可以通过情感或利益诱惑,削弱竞争对手的意志,从而占据市场优势。
  2. 职场竞争:在职场中,要警惕“美人计”式的诱惑,保持清醒的头脑,避免因情感或利益而失去判断力。
  3. 个人生活: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,要保持理智,避免因情感诱惑而失去自我。

“美人计”强调通过情感或美色诱惑,削弱敌方意志,是一种典型的“攻心为上”的策略。它不仅用于军事和政治,也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。

第32计 空城计

通过故意展示空虚,制造假象迷惑敌人,从而达到退敌目的的策略。

原文

虚者虚之,疑中生疑;刚柔之际,奇而复奇。

译文

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,故意展示自己的空虚,使敌人产生疑惑,从而惊退敌军。通过刚柔相济的方式,使计谋更加奇妙。

核心要点

  1. 制造假象:通过展示空虚,让敌人产生疑虑,误以为有埋伏。
  2. 心理战术:利用敌人的谨慎心理,使其不敢轻易进攻。
  3. 刚柔并济:通过强硬的姿态(如诸葛亮的镇定)与柔和的表现(如士兵扫地)相结合,增强迷惑效果。

历史背景与故事

“空城计”最著名的案例来自《三国演义》。蜀汉建兴六年(228年),诸葛亮因马谡失误失掉街亭,形势危急。魏将司马懿率大军逼近,诸葛亮兵力不足,难以正面抵抗。于是,他采取“空城计”:

现代启示

  1. 军事领域:在兵力不足时,通过制造假象迷惑敌人,避免正面冲突。
  2. 商业竞争: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通过展示“空虚”或制造假象,迷惑竞争对手,争取时间和机会。
  3. 个人生活:在面对强大对手时,保持镇定,通过心理战术迷惑对方,避免直接冲突。

真实性与文学性

尽管“空城计”在《三国演义》中被描写得栩栩如生,但在正史《三国志》中并未明确记载这一事件。因此,它更可能是罗贯中根据历史典故和文学创作加工而成的经典故事。

“空城计”不仅是一种军事策略,更是一种心理战术,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胆识,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案例。

第33计 反间计

通过利用或制造假象,离间敌方内部关系,使其自相猜忌、内讧,从而达到削弱敌方力量的策略。

原文

疑中之疑。比之自内,不自失也。

译文

在疑阵中再布疑阵,通过巧妙的手段使敌方内部的间谍或将领转而为我方所用,从而避免自身损失。

核心要点

  1. 利用敌方间谍:将敌方派来的间谍转为己用,或通过假情报误导敌方间谍,使其传递错误信息。
  2. 分化离间:在敌方内部制造矛盾,挑拨其内部关系,破坏团结,使敌方自相猜忌。
  3. 以假乱真:通过制造逼真的假象,让敌方信以为真,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。

历史案例

  1. 田单反间计
    战国时期,齐国将领田单利用燕国太子对乐毅的不满,散布谣言称乐毅欲在齐地称王,导致燕王中计,派骑劫替换乐毅,乐毅被迫逃往赵国,齐国因此扭转战局。

  2. 周瑜反间计
    三国时期,周瑜利用曹操的间谍蒋干,故意制造假情报,使曹操误信其部将蔡瑁、张允通敌,最终导致曹操误杀二人,削弱了水军力量。

  3. 陈平离间范增
    汉高祖刘邦的谋士陈平通过贿赂楚军内部,制造范增与项羽之间的矛盾,导致项羽疏远范增,最终削弱了楚军的战斗力。

现代启示

  1. 商业竞争:企业可以通过制造假象或利用竞争对手的内部矛盾,削弱其竞争力。
  2. 个人生活: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,要警惕被他人离间,同时也可以通过化解矛盾来避免冲突。
  3. 信息管理:在信息传播中,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保密性,防止被对手利用。

防范反间计的对策

  1. 信息封锁:严格控制重要信息的传播,防止被敌方间谍获取。
  2. 审查间谍:对派出的间谍进行全面审查,确保其立场坚定。
  3. 情报验证:对间谍带回的情报进行反复推敲和多方验证,避免被假情报误导。

“反间计”强调通过利用敌方的间谍或内部矛盾,制造混乱,从而达到削弱敌方力量的目的。它是一种典型的“以敌制敌”的策略。

第34计 苦肉计

通过故意伤害自己或制造内部矛盾的假象,以骗取敌人信任,从而实施间谍或离间活动的策略。

原文

人不自害,受害必真。假真真假,间以得行。童蒙之吉,顺以巽也。

译文

人不会自己伤害自己,若受到伤害必然是真的。利用这种常理,通过制造假象以真乱假,从而实施离间计。

核心要点

  1. 自我牺牲:通过故意伤害自己或制造内部矛盾的假象,引起敌人的同情或信任。
  2. 以假乱真:利用敌人对“真实性”的信任,传递假信息或实施间谍活动。
  3. 离间敌人:通过苦肉计制造敌人内部的猜忌和矛盾,削弱其战斗力。

历史案例

  1. 周瑜与黄盖
    赤壁之战中,周瑜与黄盖合谋,通过“周瑜打黄盖——一个愿打,一个愿挨”的苦肉计,骗过曹操,使黄盖成功诈降并火烧曹军,奠定赤壁之战的胜利。

  2. 郑武公伐胡
    郑武公为了伐胡,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君主,然后杀掉主张伐胡的大臣关其思,制造内部矛盾的假象,使胡国放松警惕,最终一举灭胡。

  3. 韩信与郦食其
    韩信攻齐时,郦食其被派去劝降齐王,齐王信以为真,放松警惕。韩信趁机发动攻击,齐王误以为郦食其出卖自己,将其烹杀。

现代启示

  1. 商业竞争:企业可以通过制造“内部矛盾”的假象,吸引竞争对手的注意力,从而实施反间计。
  2. 个人生活:在复杂环境中,通过制造假象迷惑对手,但需谨慎使用,避免过度伤害自己。
  3. 信息战:在现代战争中,通过故意泄露虚假信息,制造敌人内部的猜忌和矛盾。

使用注意事项

“苦肉计”通过自我牺牲换取敌人信任,是一种典型的“以假乱真”的策略,常用于战争、间谍活动和商业竞争中。

第35计 连环计

通过多个计谋相互配合、环环相扣,以达到最终目的的策略。

原文

将多兵众,不可以敌,使其自累,以杀其势。在师中吉,承天宠也。

译文

面对强大的敌人,直接对抗难以取胜。通过巧妙的计谋,使敌人陷入自身困境,削弱其战斗力,从而取得胜利。这种策略如同得到上天的庇佑。

核心要点

  1. 多计并用:通过多个计谋相互配合,形成连锁反应,使敌人陷入困境。
  2. 使敌自累:利用敌人的弱点或内部矛盾,使其陷入自我牵制的状态。
  3. 环环相扣:计谋之间相互关联,一环套一环,逐步削弱敌人的力量。
  4. 灵活应变: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,随时调整计谋,确保每一步都能有效打击敌人。

历史案例

  1. 庞统连环计
    三国时期,庞统建议曹操将战舰用铁链相连,使战舰在长江上更加稳固。曹操中计后,庞统又暗中安排周瑜纵火,烧毁曹军战舰,导致曹操大败。

  2. 王允除董卓
    东汉末年,王允利用貂蝉离间董卓和吕布,使二人相互猜忌,最终吕布杀死董卓,王允成功铲除董卓。

  3. 毕再遇巧败金兵
    宋代将领毕再遇通过多次诱敌深入、佯败诱敌等手段,使金军疲惫不堪,最终在金军追击时利用黑豆迷惑金军战马,一举反攻,大获全胜。

现代启示

  1. 军事领域:在现代战争中,通过多步骤、多环节的计谋组合,逐步削弱敌人的力量,创造有利的作战条件。
  2. 商业竞争:企业可以通过一系列策略,逐步削弱竞争对手的优势,最终占据市场主动权。
  3. 个人生活:在复杂环境中,通过多步骤的计划和策略,逐步解决问题,避免直接冲突。

使用注意事项

  1. 计谋的连贯性:连环计的关键在于各个计谋之间的连贯性和协同性,必须确保每一步都能为下一步创造条件。
  2. 灵活应变:战场形势复杂多变,使用连环计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,确保每一步都能有效打击敌人。
  3. 隐蔽性:连环计的实施需要高度的隐蔽性,避免被敌人识破,否则可能前功尽弃。

“连环计”强调通过多个计谋相互配合,逐步削弱敌人的力量,是一种典型的“以计取胜”的策略。

第36计 走为上策

在敌我力量悬殊、形势极为不利时,选择主动撤退以保存实力、寻找转机的策略。

原文

全师避敌。左次无咎,未失常也。

译文

全军退却避开强敌,以退为进,灵活应对,这并不违背正常的兵法。

核心要点

  1. 主动撤退: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,主动撤退以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。
  2. 保存实力:通过撤退保存实力,避免全军覆没,为后续反攻创造机会。
  3. 以退为进:撤退并非消极逃避,而是为了寻找更有利的战机。
  4. 灵活应变:撤退的方式和时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。

历史案例

  1. 毕再遇的“悬羊击鼓”
    南宋将领毕再遇与金军对峙时,发现金军兵力不断增加,难以正面交锋。于是他选择在夜间撤退,留下旗帜,并用羊脚击鼓制造声响,迷惑金军。金军误以为宋军仍在营中,直到数日后才发现宋军已远去。

  2. 晋文公的“退避三舍”
    春秋时期,晋文公在与楚国交战时,因楚军强大,选择主动后退九十里,避开楚军锋芒。这一举动不仅保存了实力,还赢得了诸侯的支持,最终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。

现代启示

  1. 军事领域:在敌强我弱时,主动撤退以保存实力,寻找更有利的战机。
  2. 商业竞争:在市场竞争中,面对强大的对手,选择暂时退却,避免正面冲突,待时机成熟再反击。
  3. 个人生活:在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时,选择暂时退却,避免正面冲突,等待时机。

使用注意事项

  1. 辨清形势:撤退前需准确判断形势,避免盲目行动。
  2. 灵活应变:撤退的方式和时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。
  3. 防止跟踪:撤退时需防止敌人跟踪追击,确保安全。

“走为上策”强调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,主动撤退以保存实力,寻找转机,是一种典型的以退为进的策略。